
1950年12月的平安夜,对于美军来说,成了永远的噩梦。
那天晚上,寒风刺骨,10万美军士兵急匆匆地登上了前来接应的军舰,开始了紧急撤离朝鲜战场的行动。而在他们身后,只有2000多名志愿军战士在进行追击。此时,美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尊严,他们的唯一目标就是脱离那如地狱般的长津湖战场。直到登上军舰,许多美军士兵才忍不住喜极而泣。
有趣的是,对于这场战斗的结果,参战的中美双方都有自己的理解,双方都声称自己是胜利的一方。这种情况,在世界战争史上非常罕见。那么,究竟谁才是长津湖战役的真正胜利者呢?
展开剩余78%美军认为自己是胜利者,理由也很简单:在美军陆战1师被志愿军第九兵团包围后,能够顺利突围并撤离朝鲜战场,这本身就是巨大的胜利。而且,尽管美军兵力处于劣势,但他们的伤亡和志愿军的伤亡相比,差距十分悬殊。
根据志愿军的战史记载,负责主攻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的伤亡达到了1.9万人,除此之外,因极度寒冷导致的非战斗减员也极为严重,达到了3.2万人,其中约有4000人因冻伤死亡。综合来看,第九兵团的总伤亡为5.1万人。考虑到第九兵团投入了15万兵力,这意味着其伤亡率高达三分之一。这个数字无疑是相当惨重的。
美军方面,参战的部队包括陆战1师、第3与第7步兵师,兵力合计约为10万人。根据美军战史记录,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的阵亡人数为743人,负伤4000余人。此外,美军因寒冷天气产生的非战斗减员人数也高达7000余人。因此,美军的总伤亡为1.1万人,伤亡率大约为十分之一。
尽管两军的伤亡差距巨大,直到今天,许多美国学者仍坚持认为美军是胜者,他们认为,美军陆战1师即使在被包围的情况下,依然能够爆发强大的战斗力并突破重围,重创了志愿军的第九兵团,因此他们认为美军展现了强大的战斗能力。
然而,军事上讨论胜败的标准是非常明确的——就是看哪一方实现了自己最初设定的战略目标。就这一点来看,美军显然并没有实现他们的战略目标。
在长津湖战役爆发之前,美军“联合国军”司令麦克阿瑟设定的目标是“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回家”。然而,当平安夜到来时,尽管美军的士兵终于登上了撤离的军舰,但这并非胜利后的凯旋,而是经历惨败后的匆忙逃离。美军并未如愿消灭朝鲜,反而是被迫撤退。
相对而言,志愿军则圆满地完成了他们的战略目标。在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中,志愿军设定了东线和西线两大战场的任务,而长津湖战役正好发生在东线。志愿军的目标是配合西线部队吸引敌军深入,为发起反攻创造条件,同时阻止美军进一步摧毁朝鲜。
从这个角度看,尽管志愿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他们依然凭借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作战精神,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。长津湖战役的胜利,改变了朝鲜战场的局势,给陷入困境的朝鲜提供了宝贵的喘息机会。没有这场战役,朝鲜是否能继续存在,甚至成为今天的朝鲜,仍然是个未知数。
长津湖战役的影响非常深远,它让中美两军对彼此的实力有了深刻的认知,尤其是在装备和战术方面。
对于志愿军来说,美军的强大后勤支援、机械化部队和火力打击都让他们印象深刻。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曾回忆,当志愿军部队包围美军陆战1师时,指挥官们都以为可以轻松消灭这支美军精锐部队,毕竟过去与我军交战的敌人,很多都没能成功突围。但美军陆战1师的反应出乎了他们的预料。
尽管被包围,陆战1师并未慌乱,他们依靠强大的机械化部队,凭借步步为营的战术,成功突围。更让志愿军震惊的是,美军通过空运将8座钢制桥架运送至战场,突破了志愿军设下的封锁线。美军的后勤能力和装备水平让志愿军不得不重新评估敌人的实力。
而美军则见识到了志愿军的卓越战术和坚定的战斗精神。在这场战役中,志愿军通过巧妙的诱敌深入战术,成功包围了美军陆战1师,几乎能够全歼他们。如果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再先进一些,陆战1师极有可能成为“全军覆没”的对象。
最让美军难以忘怀的,莫过于他们撤退时看到的一幕:在一个无名高地上,一整个志愿军连队的战士们被冻成了冰雕,仍然保持着战斗姿态,直到最后牺牲。这支被冻成冰雕的连队,成为了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惊人的壮烈象征。
这场战役,深深震撼了美军,也让他们认识到,志愿军不仅在作战上充满了智慧,更拥有超越人类极限的精神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